(资料图片)
本篇为手把手教你写评论示范全文,关于本篇的思路及其框架的选择和角度的确定请移步观看视频。
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来源取境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其中”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一段中通过三个“不然”的否定句式,指出了当前对于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错误认识,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的来源在于取境的成功:只有既注重文辞之美,又兼顾立意,采用苦思才有可能获得灵感,而最后使作品呈现出自然之美。
1、取境的原则:“辞意两工”
一首好的作,“意”要好,“辞”也要好。写诗当然先要强调“立意”,但同时也要有好的语言。孔子在《论语》里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皎然在《诗式》中也是同样的观点,“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皎然通过一个比喻句,用否定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齐国丑女,后来成为齐宣王的正后,无貌但有才有德,周文王正妃,容貌美丽且仁而明道。这句话的前文语境有些人主张作诗不须修饰,任其丑陋朴素,只要“风韵正,天真全”就是上等诗,而皎然认为奇丑无比的无盐虽有道德,何如太姒既有美丽的容貌又有美好的品德呢?也就是说,真正好的作品应该和太姒一样,内容和形式兼具的,也就是说,真正好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应该“辞意两工”,这也是取境的原则。
2、取境的方法:苦思
在诗歌创造的方法上,皎然同样对前人的认识进行了否定,他认为诗歌并不是偶得的结果,而主要来自于苦思,这是对前人理论的重大的挑战,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上,历来都推崇自然清丽之风,而大部分的批评家都认为这样的作品是直觉的、是灵感的作品,是天赋,正如刘勰所说,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而皎然却认为优秀的作品创作,作者应该是“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也就是说,好的作品必定是苦思的结果,并不是灵感的使然。从这个层面来说,皎然将“苦思”与“灵感”与“自然”三者之间进行辩证阐释,使优秀诗歌的创作不再神秘化,而变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首先,他认为,读者看到的自然之美的作品,偶得的作品,这只是结果,只是作者“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那么真正的优秀的作家是能够将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刻意的琢磨、寻找的过程隐藏,而让读者看到“偶得”。其次,灵感到来之时,宛如神助,那么“灵感”真的神秘莫测吗?皎然同样用否定的方式说,“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灵感一定是苦苦思索之后的结果。
概而言之,“取境”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契合的过程,讲求身心灵的统一。“意境”理论或者说“境”的概念进入诗歌理论肇始于王昌龄的《诗格》,而皎然独特的“取境 ”理论在王昌龄“三境”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整个中国的诗歌理论,使诗歌创作有法可依。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