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平顺县阳高乡的榔树园村芗舍里迎来了一群学子。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即将在这里开展2023年度耕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田间劳作。图/华中大哲学学院
阳高乡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的榔树园村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古村落。
【资料图】
当天下午,师生们正式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劳作。具体劳动项目为给花椒地与中草药地除草。对于不少同学们来说,首次参加这类农业生产活动,如何分辨作物与杂草是首个难题。在基地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区分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田间劳作。图/华中大哲学学院
在此次活动之前,大一新生蒋完超对“耕读”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实践的几天里,他不由感到想象与现实的泾渭分明。在这里的第一天,他主要负责除草,之后他要去山上砍柴,摘果子,还去厂里搬运过货物。
“耕作的时候,要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地锄下去……一点一点地慢慢开辟田地,去除去杂草,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工作。” 他说。
本科生李艳乐来自河南,她的家乡离耕读基地比较近。“我来到这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老家在农村,但她对具体的农活并不熟悉。直到身临其境,她拿着那些农具,忽然感觉到一种天然的直觉。“血脉觉醒了”,她笑说。
穿着朴素的衣服,融入其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也在总结经验,比如怎样更能把架子搭得更快更稳等等。“我们还会注意联系理论知识,比如昨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商品、劳动力等知识点,也调侃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但没有交换价值’。”
首日夜读,徐敏教授领读《资本论》。图/华中大哲学学院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白天劈柴、间苗、除草、播种、浇水、施肥,学习磨小米面、采蜂蜜、炒脾墩儿等地方特色农业活动,晚上学生们跟着老师们一起诵读经典书目。
7月3日,耕读实践告一段落。在这之后,学生会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完成耕读日志,撰写实践报告并通过答辩,方能获得劳动教育必修2学分。
“哲学学子应当回归土地,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用劳动改变世界,建功新时代。时至今日,耕读教育已成为华中大哲学人的一种文化记忆,是华中大哲学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中大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说,同学们在耕读的时间里,将通过劳动来理解“哲学是解释世界更是改变世界”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九派新闻 王如心 徐浩宇
编辑 刘萌
【来源:九派新闻】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